实验力学

贫困农户创业基金:一项社会实验* 

来源:实验力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7

1 实验背景

本实验系笔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民间慈善的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创业基金研究》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在课题的前期研究和申报过程中,笔者提出:“农民精英”在缓解贫困中具有独特的启蒙、示范和带动作用,创业基金是培育创业精英的有效方式,应该借鉴国内外经验(包括一般的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和公益风险投资),在政府的引导下,设立基于民间慈善[2]的贫困农户创业基金,为贫困群体中潜在的农民精英提供包括资金扶持、服务、协同创新在内的全方位支持。但由于此前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不存在典型的、本课题所研究或主张的农户创业基金,根据课题设计方案,课题组试图通过社会实验的方法来初步验证基金模式设立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在实验中探索慈善创业基金的可能模式。

2 实验框架设计和参与者的选定

2.1 实验框架设计

根据课题组前期的理论探讨,本课题所倡导的农户创业慈善基金是由民间慈善主体出资设立的、面向中国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贫困农户创业基金。本次实验不涉及基金的筹资、组织管理等问题,只对服务进行模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找到合适的扶持对象和项目;二是有针对性的对扶持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最终达到帮助扶持对象脱贫致富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的目的。关于扶持对象和项目的择定,课题组事先确定了“团队第一、项目第二”的风投原则。扶持对象是潜在的创业带头人,其遴选标准至少包括:具备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乐于助人的品格[3];对于项目的选择,一要有较强的财务可行性,并具备特色鲜明、简单快捷、成长空间大等要素;二是其创业活动具有辐射、带动周围农户的潜力。至于基金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资助、咨询(信息、管理、技术)、协同创新等多个方面,具体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掌握。

2.2 实验对象的选定

本次实验选定了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罗平县从事“土蜂”[1]养殖的三个蜂农作为实验对象。之所以选择养蜂农户作为实验资助对象,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完全符合事先的设计。笔者偶然购买了一瓶“土蜂蜜”,短短一周,困扰自己多年的肠胃病几乎不治而愈,因此对此大感兴趣;此后又得知课题组一位成员的亲戚在云南罗平创业,也养殖土蜂。前往调研,发现当地是全国著名的蜜蜂春繁基地,养蜂业产业基础良好,而且许多贫困户也在养蜂。另外,调研还发现土蜂养殖的资金投入较小,一个蜂箱(包括蜂群)的前期固定投入仅为一千多元,而每个蜂箱每年收入可达几千元;劳动强度也不大,蜂农只需将蜂箱置于房前屋后简单看护管理即可;适应面广,云南各地均可养殖。因此项目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辐射性。三个养蜂户中一个是当地的创业带头人李登峰,自己技术水平很高,雇人饲养了山羊和土蜂,其中土蜂主要是种蜂繁殖;另外两个是养殖土蜂的贫困户,一个养蜂多年,极富钻研精神,技术水平较高,而且还带动了旁边的另外一家农户,但前两年遭遇诈骗,五万多元的蜂蜜被经销商拿走,但货款一分未得,打官司胜诉但无法执行,我们与其接触时心灰意冷,不想继续养蜂;另外一个是一位老者,在自家院内和房前屋后的墙上、石堆、树上模仿自然界的野蜂搭建蜂巢,其产品因为被认为极具“原生态”而卖出高价(高出当地一般土蜂蜜接近一倍),但由于其蜂巢结构太过原始而产量低下。如此,三个实验对象同属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便于指导,也便于交流。

除了资金支持,为了给实验对象提供其它个性化服务,基金还聘请了云南农业大学东方蜜蜂研究所所长和邵禹教授作为养蜂技术指导,招聘了几位大学生帮助蜂农解决销售难题。

3 实验中的基金服务内容与做法

在正式确定合作关系以后,根据需要,基金向蜂农提供了以下几项服务:

一是资金扶持。针对蜂农实际情况,课题组分别给予了3000~9000 元的资助。其中两个贫困户各3000元,带头人9000元。

二是帮助蜂农销售产品。产品销售是蜂农普遍面临的难题。土蜂蜜在当地售价即高达150~300 元/公斤[1],但本地市场极其有限;如果要销往外地,消费者不知土蜂蜜的好处,不了解土蜂蜜与意蜂蜜的区别,甚至无法辨别蜂蜜的真伪(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人工调制蜂蜜甚至假蜂蜜),因此也就无法卖出高价,甚至无法覆盖成本。这也是土蜂养殖业(甚至一般蜜蜂养殖)难以兴旺的根本原因。经过咨询专家获悉,要让消费者能够辨别真伪,技术上迄今为止无法实现。为此,课题组动员招聘的销售团队充分发挥创造性,面向大学生群体及其亲朋好友,通过线上众筹、线下摆摊两种方式进行销售,其中重点是宣传蜜蜂养殖和蜂蜜的相关科学知识。因为有了大学生和课题组成员的信用背书,蜂蜜的销售效果较好,为三户农民一共卖掉大约1.5 万元的土蜂蜜,其中一个贫困户的产品全部售完。

上一篇: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