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力学》
建立量子与意识关联的两个量子效应: 一、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 量子力学观察者效应,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意识体的观察会对物质世界的状态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意识可以参与物质世界的形成,再推一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这样的,就是因为有某个“观察者”的观察或者说意识参与而形成。 1)双缝干涉实验。 当电子通过一条缝隙时候,后墙上只有一条线,通过两条缝隙时候,后墙上出现干涉条纹。即便是把电子一个一个地发射,也会产生干涉条纹,电子似乎同时通过了两个狭缝再和自己相互干涉。科学家为了想知道电子到底通过了几个狭缝。于是,把探测器对准两个狭缝中的一个,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干涉条纹突然消失了!当不用探测器观测时,干涉条纹又出现了。 2)量子延迟实验。 量子延迟实验是双缝干涉实验的升级版,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在确信光子已经通过干涉狭缝的时候,再选择如何观测光子。实验的结果是我们可以在后期通过选择如何观测光子来决定光子过去的路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行为,可以决定光子过去的行为,即现在决定过去! 二、量子力学中观测会导致量子坍缩。 量子力学中的观测会引起量子坍塌,观察会引起量子从不确定的叠加态,坍塌至确定态。 3)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观测后,它们立刻坍缩成为粒子。 量子意识假说 量子意识理论认为,经典力学无法完整解释意识,意识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如量子纠缠和叠加作用。大脑中存在海量的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电子,意识正是从这些电子的波函数的周期性坍塌中产生。这一假说在解释大脑功能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解释意识现象的基础。 量子大脑动力学根据量子大脑动力学理论,占大脑70%的水分子有两个电极,构成了量子场,称为皮层场。皮层场中的量子被称为皮层子。皮层场和生物分子产生的量子相干波相互作用,在神经元和神经网络中传播。 弗洛里希最早提出神经网络中会产生量子相干波,他认为,可以通过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势差来观察量子顺序。他的研究认为,在热浴中有一种电荷震荡,许多量子会凝聚到同一状态,即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这种凝聚状态使两极之间形成长距关联。进一步,生物分子被认为是沿着肌动蛋白纤维(细胞骨架蛋白的一部分)排列,随着量子相干波在肌动蛋白上产生两极震荡。 量子大脑动力学认为皮层场不仅互相作用,而且会扩展到对整个神经网络的控制。它认为生物分子波沿着肌动蛋白纤维在细胞膜区域和神经树状突细胞传播,波从存储于细胞膜中的ATP(三磷酸腺苷)分子中获得能量,控制离子通道,反过来控制信号流向神经突触。 量子大脑动力学的支持者认为,意识并非由某种确定的途径所产生。在神经网络中,皮层场和生物分子波的能量量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意识。 量子与意识关联猜想 猜想一:意识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 定理1:意识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遵守量子力学规律。 定理2:宇宙在微观存在“隐秘关联”(如量子纠缠和叠加作用),万物纠缠在一起可以发生相互作用。 定律一:意识会引起量子坍缩为粒子。 解说:意识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量子机制),它与量子之间存在“隐秘关联”。当意识观测量子时,意识所具备的量子机制与量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会引起量子坍缩为粒子。 现象说明:实验中,当用探测器观测电子时,意识的量子机制与电子通过“隐秘关系”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电子坍缩为粒子,从一个缝隙穿过。 推理一:量子力学可以产生意识和物质两种现象,意识与物质之间存在关联。 推广应用:利用量子力学可以创造意识世界,利用量子力学可以实现意识对物质的控制。 |
上一篇:高晓松的外婆到底有多厉害?
下一篇:没有了